不知不覺也來到加拿大四年多快五年了。來寫個回顧文分享一下移民加拿大的生活經驗啦。
加拿大移民
背景
胖哥跟我都是普通家庭出生,沒有喝過洋墨水,正好我們想要申請出國的時候,我們的工作經驗等都符合加拿大移民的條件[1],於是惡補英文幾個月後就自己送件申請,也很順利的讓我們通過。於是2012的春天,我們帶著薄薄的存款和破破的英文就天不怕地不怕的來到了加拿大。
2012春天時,登陸的地點是溫哥華。胖哥註冊了一個課程,所以胖哥忙上課,我則很幸運的找到一份打工機會,賺了一些錢貼補房租和生活費。約半年後,胖哥的課結束了,考量到就業機會和溫哥華瘋狂的房價,我們搬到了加拿大第一大城 – 多倫多。
工作 & 經濟層面
加拿大的失業率整體來說比台灣高,大概有6-7% (我剛剛google,台灣2016年12月的時候失業率大概是3.8-3.9%)。因此很多人剛來的頭幾年都是先做labour(所謂的勞力活兒)的工作,在抽空回學校唸書。這就是現況。想要了解工作狀況的可以參考淺談我所知道的加拿大就業和經驗分享這一篇文章。
加拿大失業率參考圖表
我們剛到多倫多時,因為沒有加拿大的工作經驗(Canadian experience),所以剛搬來時,胖哥很幸運找到一個華人的地方上班,而我就在租屋處附近的華人超市打工(其實在我去華人超市詢問打工機會前,我跑到mall和很多不同洋人的店去詢問或應徵,但是都沒有拿到工作機會,失望之餘,就近到租屋處的華人超市打工)。
後來工作大概快一年的時間,胖哥和我又搬家了。在有經濟壓力的情況下,憑著一年華人超市的工作經驗,找到了一間洋人超市的打工機會,但也算是達到第二個目標(我的第一個目標是先有收入/工作機會;第二個目標是換到純英文的工作環境)。說真的,我待的洋人超市雖然很大的連鎖店,其實福利等並沒有很好,但我工作迄今超過兩年的原因除了工作不好找想累積穩定的工作時間和經驗,最大的考量是英文。我說過胖哥和我都沒有喝過洋墨水,第一年又是在華人的環境,所以英文沒啥長進,英文能力都是靠以前唸書累積的基礎(很糟的基礎),換到洋人環境後,不得不每天用破英文溝通,英文進步了很多(新移民可以去登記上免費英文課喔)。
不過為了之後轉換跑到順利,我利用在台灣的工作經驗找到一個非營利機構當志工的機會,一個禮拜只去一次,但也是希望多接觸辦公室環境和英文,希望接下來可以回到辦公室工作。目前正在努力中。
另外,因為加拿大失業率比較高,就算是當地長大的孩子念到大學畢業,也有很多還在做labour的工作,騎驢找馬。跟台灣不一樣的是,這裡有很多工作剛開始都是part time性質,不是一開始就給full time,因此也有些人則是身兼二職,等著其中一個工作升成full time後再辭掉另一個。
工作的狀況和背景就會牽扯到經濟。我認為經濟層面要看每個人的機緣摟。
我知道有人是有親友在這裡,所以一來加拿大就靠關係進入不錯的公司工作賺不少錢。也有人是憑著超強的IT背景,用幾張國際認證找到很好的工作機會,也賺得飽飽。但我知道的大部分人,如果不是經濟移民,通過技術移民或其它方式來到加拿大的人,剛開始經濟都還是會比較吃緊。加拿大(或北美)的普遍觀念是當地的教育比台灣先進,加上本身當地培育出來的學生可以馬上就業,沒有語言的問題,也沒有文化隔閡,所以非當地教育的專業人士也不容易找到工作。所以才會發生很多專業人士經由技術移民到了加拿大後卻在做勞工的工作,或是丟小孩在加拿大,自己回台灣賺錢。我知道的案例有在大陸或台灣時是醫生但在超市工作,也有的醫生跑去開卡車,或是雙親其中一人回國賺錢另一個留在加拿大照顧小孩。我認識的某個人在中國時是醫院當主任,現在主要收入也是當看護和按摩師。簡單說,加拿大就業市場還是喜歡當地培養出來的學生而不是有國外經驗的新移民。
所以我個人認為,像我們一樣,在台灣的經濟狀況普通但不怕吃苦,想來加拿大闖蕩,我覺得很好。反之,如果在台灣工作好、收入高、生活很愜意的話,來加拿大”玩”就好了。
不過換句話說,這裡的物價比台灣低,所以雖然我們賺的錢不多,相對繳的稅也比較少,所以還馬馬虎虎啦。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寧可不要賺太多錢,不然光每年所得稅就嚇死人摟。
生活層面
剛來時,有個台灣人跟我說大概要六、七年左右才會真的融入這個地方。又有人說,大概要三到四年,生活才會比較愜意。說到融入,我還只來將近五年左右,還不知道是否屬實。但生活的部份,真的是到了第四年左右,我們才開始覺得比較輕鬆些。
剛到溫哥華時,除了搭朋友的便車跑美國時因為不能自己準備午餐,只好外食(還好美國的吃到飽餐廳價錢不貴),不然我們的外食幾乎只有偶爾去Costco時吃大熱狗(Costco一份熱狗大亨+續杯飲料只要CAD$1.50!)。搬到多倫多後,因為口袋不夠深,也不太敢花錢,所以剛來加拿大的前兩年,我們幾乎都是自己煮,出去玩就自備三明治,上班時午餐也都自己帶便當。所以那個時期,總共去餐廳吃飯的機會大概不超過五次吧。
現在已經四年多了,胖哥和我口袋仍舊很薄。但是如果遠渡重洋來到加拿大,哪都不去,啥都不嘗試,每天只知道上下班待在家讓自己過得苦哈哈,倒不如回台灣算了。所以我們在省吃儉用之餘,每年還是給自己2-3次的機會來趟小旅行(然後靠買特價車票、搭夜車或訂CP值高的廉價旅館省旅費,哈)。現在也每1-2個月去平價的餐廳報到吃吃飯,放鬆一下。感覺上確實比前一兩年愜意。
因為不是住在Toronto Downtown那些都會區內,所以我常會有住在鄉下的fu。即便是加拿大第一大城 多倫多(City of Toronto),只要離開downtown的區域,其它地方就是很典型的住宅區。我從小是在台北市鬧區長大的,剛來的時候,真的很不習慣,公車少、沒地方可以逛、要聽個演唱會、看個舞台劇都不方便,但幾年下來,加上年紀漸長…我們也漸漸開始習慣了這裡的慢活步調。
離開市中心後住宅區就像這樣
一般的住宅區
在台灣,夜生活、KTV、看電影、逛百貨公司都很稀鬆平常,甚至颱風天、大年初一,服務業到處都開大門迎接顧客上門。反觀加拿大(或是說國外),有天災或是國定假日,到處都關門了啦,沒人要開門招待客人的。只有downtown的地方會有pub或夜生活的店,晚上或放假的時間是留給家人朋友的,天氣好的時候大家在後院烤烤肉、外出露營踏青等親近自然,跟台灣的熱鬧生活可是相差十萬八千里的喔。我有聽過有個人說他年年來加拿大旅遊,就有人問他為什麼不移民來加拿大呢? 他回答:「加拿大很漂亮但太無聊了,來玩就好,住不要住這裡」。
加拿大的生活是將重心放在家庭、朋友上。我們本來就不愛夜生活且漸漸習慣這種安靜的日子,很少逛街反而可以花很多時間給家人、打理家裡、整理院子、到戶外踏青或是培養興趣等。這樣的生活我們覺得過得很舒服。
家庭層面
這部份我是針對台灣的家庭。胖哥和我兩個人飛來這個遙遠的地方安頓下來,所有的家人卻都在台灣。移民出國對我們來說最難受的就是和家人分開。我們算幸運的,五年來回過台灣兩趟,最長的那次是間隔三年。在台灣就算是在外地工作,一年至少也會回家三趟(新年、端午和中秋),在國外的這幾年,農曆年都只有胖哥和我自己過,少了濃濃的團圓味,洋人的聖誕節雖然放了假,但跟我們好像也沒太大的關聯…。出國才知道親情的可貴。
出國後,沒有親人在身邊,現在年邁父母就算想依親,礙於移民法的變更,也不是這麼容易。兄弟姊妹也不見得有資格或是想要移民來加拿大,所以這真的是一個很重要需要考量的因素。
我認識一個台灣人,移民來沒很久就回台灣了。他跟我說以前他們每年都可以出國旅遊,自從移民到加拿大後,每年的預算都拿來買機票回台灣,這是真的,胖哥和我現在出國都是回台灣,長途旅程,把每年出門玩樂的預算都花掉了,但我們願意犧牲因為家人比較重要。若選擇去其它國家就要好幾年才能回家看爸媽、兄弟姊妹,後來就聽說她就搬回台灣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忍受不回家,我認識很多人出國後,根本沒閒錢,好幾年都沒回過家,我覺得很不可思議。所以這也是我想分享的一點。
另外,胖哥和我出國前家裡都有養狗,出國後,狗狗留在家人身邊。但現在我們想要在加拿大養狗卻覺得好像不太可能,畢竟我們每一兩年就回台灣,每次回去都少說兩三個禮拜,這樣子狗狗沒家人在身邊照顧,得送去陌生人家寄養,所以我們放棄養狗。
文化層面
加拿大有很多地方和台灣不一樣,工作生活都會牽扯到一些。這些”微妙”的東西都是要靠生活慢慢體驗才知道。我舉幾個小例子吧
老外通常很懂得享受生活。上班時間大家很認真工作但是下班時間一到,老外就拍拍屁股閃人要回家陪家人或去運動等,跟台灣人(或說亞洲)拼命加班的情形差很大。舉我打工過的兩間超市為例,在華人超市時,主管沒通知下班,就得拼命工作即便超時,生意清淡的時候又會要員工提早下班;洋人超市就算忙翻天,時間到了主管還是要大家準時下班(時間到,跟主管打個招呼就可以走了)。
工作上還有一個小不一樣就是大家都是有自己的名字的。蛤? 聽我解釋,在台灣跟主管講話都要叫他們經理、主任等等,不會直接叫名字春嬌、志明之類的,除非你想黑掉。但是在加拿大這裡,工作上即便是層級較高的主管都還是直接叫名字Sarah, David等等,沒有人找主管講話還 “Manager, I have some thing to say….”,怪敝了。所以才說Canadian Experience很重要。
老外也不貪心,華人常常有好康就要去搶,但老外有需要才爭取。之前多倫多停電,政府為了照顧市民發放一些補給給受災戶,居然有華人開賓士去領,引起當地人嘩然。加拿大是福利國家,老年人可以申請一些老年津貼等,我認識的一個洋人就說,她不缺這筆錢,所以不去領,希望能把資源留給需要的人。
生活步調較慢。在加拿大,即便是在大都會區,整體步調比起台北來說,真的是比較慢。上銀行辦事等一些在台灣覺得幾分鐘就解決的事情,在這裡反而要等。剛開始,人家問我會不會受不了,畢竟我是個急性子的人,但說真的,來到這裡兒後,心態也放慢了,所以也不覺得等一下會怎麼樣。反而在台灣,要是多等上幾分鐘,就有人開始罵人或媒體報導…,其實好像也不需要這樣。
洋人注重隱私。有些事情我們台灣人可能習慣也無所謂,但對老外來說是很不重視隱私。舉個看病的例子,通常只有一位醫生的診所也會有好幾個診間,病人看完診後,醫生會自己換到另一個診間看下一位病人,所以病人之間並不會打照面,也不知道彼此的病情,跟台灣診間塞滿人的情形差很多。另一個例子是銀行,胖哥和我有時候去銀行辦事只帶我的錢包,有一我從我的錢包把胖哥的debit card(似台灣的提款卡)遞給他讓他辦事,行員看到就警告我們,若下次看到非本人拿debit card的話,他得沒收(我們解釋我們是夫妻,他說一樣得沒收)。後來,有類似的情形,我都是進銀行前就把錢包遞給胖哥讓他自己取出。
洋人比較愛惜資源。華人的觀念都是洋人不懂得節儉、浪費,但是我住了這幾年下來,我反而覺個洋人很珍惜資源。在台灣,買新品、給孩子最好的是很多爸爸媽媽掛在嘴邊的話,反觀加拿大,我的朋友(不缺錢喔),她照顧小孩的時候,很少買新玩具給孩子,玩具都是到二手店買,狀況還很良好的物品也拿到二手店去賣。在加拿大,一般的二手店不少,嬰幼兒孩童的專門二手店和二手特賣會也有(玩具、衣物、鞋、書籍等),甚至也有女裝、女童的專門二手衣店面,不要的東西可以用賣的也可以用捐的,上面那些店也都可以找到很多狀況很好甚至新品。夏天時住宅區也會常常看到街坊鄰居在辦yard sale/garage sale。在台灣,現在連弱勢團體都不要收二手衣(當然也是因為有很多人缺乏公德心捐贈的物品已經太破舊)。所以這個部份我慢慢的覺得國外的二手店是很好的,因為家裡不需要的東西可能是別人的寶,很多經濟狀況不好的人也可以在二手店用低價找到需要的物品喔。
醫療層面
很多人把美國和加拿大混為一談,但加拿大跟美國不一樣,加拿大跟台灣一樣也是有健保(安大略省的健保為OHIP),看醫生不用錢。但是以OHIP來說,牙科和眼科不列入給付範圍 (安大略省健保OHIP介紹),所以需要的話,要自費或是自己投保私人保險(看完醫生後再自行跟保險公司請款)。→ 安大略省健保OHIP介紹。
雖然有OHIP看醫生不用錢,老外不喜歡看醫生。感冒的話,大部分的人就是待在家裡休息,買成藥(over-the counter medicine),所以家家戶戶都備有一些家庭常用藥品,除非不得已,老外不愛看醫生,跟台灣人老愛跑醫院的現況差很大!
除非有緊急危害到生命的狀況,不然有時候會需要”等等等”。不緊急的手術,有時候要排上好幾個月甚至一年以上,一點都不稀奇喔。我是沒有開刀過,但有一個星期天晚上(隔天適逢國定假日,醫院都關門),我莫名呼吸急促,臉色蒼白又整個手指發麻(我在家已盡可能放鬆但無效,一直加重),因為那時候我有身孕,所以我到急診室檢查。急診的醫護人員先量血壓等基本的檢查和簡單問診後,發現我情況還可以,就要我在候診區等看醫生。期間除了重傷的直接送去看醫生,其它人都和我一起等阿等,所以明明人不多,我等了三個多小時才看到醫生,我的急症都已經退去了,所以隨便講講就被叫回家。然後,如果沒有緊急狀況就叫救護車的話,救護車的錢要自己付喔。
購物層面
我個人為加拿大買東西的選擇沒有台灣多也沒台灣方便!
台灣購物太方便了! 不論是PX ome、博X來、雅X奇摩等網路商城,買東西超方便又收到貨的時間又短,更有一堆免運費的優惠。若是shopping mall的品牌的服飾來說,除非是非常受歡迎的品牌,不然有時候光台北的門市(或直營店),還比整個加拿大的門市還多咧。台灣雖然小,但品牌算是很多唷。加拿大的話,品牌和台灣流行的不一樣,像我比較喜歡歐美風格,對我來說選擇夠多;若是喜歡日韓風格的話,這裡可是很難買喔。
價錢部份,我客觀的說,加拿大買東西相對便宜,尤其到了折扣期間,買東西很划算。但話說回來,3C類還是美麗的寶島勝出啦。
飲食層面
很依賴華人食物的話,就要常跑華人超市或是住在華人較集中的區域。像我不特別依賴華人的食物,對我就無所謂。這裡人口多樣化,所以食物也多樣化,不過台灣的飲食文化是出名的多元,兩者不相上下啦。
話說,台灣外食便宜,方便性還是台灣贏啦。大部分的加拿大人喜歡自己在家料理,一方面是外食太貴,一方面是大家待在家的時間也相對多吧。台灣餐廳用餐大概是收10%服務費,加拿大到餐廳用餐需要付稅(稅率依省份而不同),還要另外付小費,以安大略省來看 13%的稅 + 約13%的小費[2],一餐下來要額外付將近25%的錢。這樣就可以了解為啥大家喜歡自己開伙摟。
不過,在食品安全加拿大真的很令人放心。這個就不用贅述了。
交通層面
嘿嘿,交通鐵定台灣勝出。
大眾運輸工具,加拿大第一大城多倫多也才4條捷運啦~,跟台北比起來真的單純許多。所以若沒有買車,需要仰賴公車捷運的話,建議盡可能選擇離學校近一點的地方(或找離家方便的工作)。這裡離鋒時間、週末或國定假日大眾運輸系統會減班,所以通勤時間會拉很長。我打工的地方正好在市郊,有時候上晚班,偏偏晚上一個小時才一班公車,所以慘一點的時候等車加轉車,打工結束到回到家的時已經一個半小時之後了(尖峰期只要半小時),一點都不誇張。所以大家才說住國外最好一定要買車。
又因為加拿大實在太大,即便有車,開車(單程)通勤上班一個小時也是很稀鬆平常的事情,也有人是開車到大一點的站轉搭巴士或火車。以安省金馬蹄地區為例,很多人就是開車到Go Station(可以免費停車,但車位上班日一位難求),然後在通勤到Toronto上班(多倫多和金馬蹄地區簡介)。
備註 [1] 當時我申請的時候是”聯邦技術移民”,目前這個項目已經刪除改為Express Entry的方式。 [2] 在國外很多服務都需要收小費,那小費怎麼付? 付多少? 以bufffet餐廳來說,我朋友和老外同事都說可以比照”稅”。Ontario的稅率是13%,所以信用卡刷卡時,機器上的小費(tips)通常有三個選項: 依金額(amount)、比例 (percentage)或無小費(no tips)。所以小費可以看自己要付多少,或是比照稅(Ontario的話就是13%),或不給。但老外同事說通常都比照稅給小費,服務好就給更高,供大家參考。
延伸閱讀
→ 新移民
2012-12-23 加拿大的第一年之新移民甘、苦談
2012-12-07 加拿大新移民免費英語課: LINC, ELSA
→ 地理
→ 購物
2013-12-07 加拿大購物的消費稅
2015-11-12 加拿大二手店介紹
2017-08-27 加拿大嬰幼兒、兒童二手用品專賣店 – Once Upon A Child
2017-09-16 Mom 2 Mom Sales 二手嬰兒、兒童用品特賣會
→ 交通&住
Comments